你知道你为什么年纪一大把了还会跟爸妈吵架吗?
家里有小孩的,这个场景多少都会似曾相识:
我们的种子用户A女士,每天看着宝宝被姥姥追着喂饭,软磨硬泡。「最后一口」,「乖,再来一口」,「最后,再来一小口」,她感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了。她小心翼翼地开口:「妈……您可不可以……」她吞下了后面的话,因为母亲的脸色已经沉下来了。
「还不是为了让你儿子多吃点。」母亲用力拿勺子刮着碗。
A女士认为,多吃不会有好处,但她知道再说什么也没有用。「他已经吃得够多的了,没必要再吃了」,「偶尔饿一饿也没事,这顿饿了,下顿就知道好好吃了」,「吃太多也会难受」……所有这些都抵不过一句「你看他还是要吃的,这说明他还是饿」。A女士急了,她知道自己真正担心的是什么:「您这样喂饭,会让他对吃饭有抵触心理!」
但说出这句话,就招来了母亲的那句反诘:「你现在对吃饭有抵触心理吗?昂?」
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。A女士无言以对,母亲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完胜:「你当年就是这么被养大的,现在不也好好的!」
□
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在隔代养育的冲突中,老人与子女争辩时最让人哑口无言的三句话是:
冲锋枪级别:「好心帮你们看孩子,我还落一身埋怨。」
榴弹炮级别:「嫌我带得不好,你找别人带去!」
以及核武器级别:「你当年就是这么被养大的,现在不也好好的?」
据A女士描述,每当她母亲扔出这句话的时候,她的感觉都是「一肚子的话想说,却一句也说不出来」。这句话的杀伤力强在哪里?它不只是在情感上让儿女难受,而且应用了一套滴水不漏的逻辑:假如你有自己坚持的养育理念,首先,说明你有充分自信,是个足够强大的人,既然你对自己的感觉这么良好,你对于自己的成长历程,不也应该充满信心吗?
挑战这个逻辑体系中的任何一环,就等于挑战「你现在很好」的根本前提。对父母一辈来说,质疑自己的教养方式就等于是质疑自己的孩子,也就等于撼动自己几十年来最大的荣耀。不可以!哪怕是孩子本人也不可以。
□
在我们理解上一代父母的委屈之前,我们首先要说,这里有一个普遍的错觉,就是父母总以为,是自己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孩子今天的样子。
这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关。在两个或多个孩子的家庭,父母很少有这种天真的幻想,是因为他们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孩子的差异,以及这些差异会如何激发自己不同的养育风格。他们比较容易相信:老大是这样,老二是那样,老三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副样子,这是他们自己的事。甚至于父母照顾这些孩子们的方式也不得不随之变换。孩子与孩子是如此不同,或者说,天赋与际遇的影响如此之大,父母就更有理由把心态放平,承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,只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。在多子女的家庭,从第二个孩子往下,养育会变得越来越轻松。
可惜在中国,上一代父母大多只有一次机会。
这一次机会是如此的珍贵。一方面,它让父母把全部的资源,所有注意力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,会把「塑造」这个孩子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和成就。另一方面,这种珍贵也很可怕,因为缺乏对比,缺乏多样的视角,往往会让父母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妥,耽误了孩子的一生。
父母误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总设计师。
那种紧张感无意识地困扰着那一代的父母,始终没有解除的机会。A女士的母亲之所以那么容易被激怒,正是由于持续的不安。很多年来,姥姥恐怕都隐藏着一种担心:「这样养孩子对吗?我完成了一个好的作品吗?」直到几十年后她才可以充分地释怀:「没错!孩子好好的,说明我的方式没问题!」
这时候她怎么愿意接受反对的声音?
按照上一代的父母所相信的,他们的养育方式造就了「好好的」孩子,证明自己完成了足够好的养育,那么,A女士的母亲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:为什么由她一手造就的孩子,现在会形成跟她完全不同的养育理念呢?
A女士的母亲可能会说:「她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书,学到一些奇怪的想法。」或者来自其他人:「这一点更像她爸。」或者女儿自身的原因:「她就是过于敏感,从小就这样。」
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本质上她都要承认一件事:孩子有孩子的想法,她作为母亲也无法左右。而一旦承认这一点,角色地位就发生了变化。你会看到,真正做主的永远是孩子本人。
这才是养育的真相:无论有多么希望,父母都不可能把自己复刻到孩子身上。孩子有自己成长的意志。父母以为自己是过程中的领导者,但事实上只是辅助者、追随者,最终会发现孩子远远走在自己前面。
这个过程,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讲,叫做进化。
觉得有一点残酷的话,A女士的母亲也许可以这样安慰自己:迟早有一天,女儿也会懂得自己现在的感受。女儿会发现她自认为「正确」的那些养育方式,也未必会造就出一个她理想中的孩子。(好像也没有什么安慰作用……)
□
其实,说到养育,哪里有什么正确可言?
「多样性」是生物的核心特征。正因为缺乏对多样性的感触,上一代父母才很难从进化的角度欣赏养育的过程,而更习惯采用标准化、流程化的产品视角。他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正确的、最好的甚或是「唯一」的养育方法。这也是「如何养出最好的孩子」一类产品,总是大有市场的本质原因。
就拿喂饭这件事来说,多吃一口,或者少追一步,对孩子来说究竟有多重要?喂到什么程度才会是「最好」的那个点?谁都不是孩子,所以谁也说不清。那么我们就相信那个点是找不到的,或者根本不存在。多一点少一点,不会有本质的影响。反正就算有影响,孩子也有办法让大人知道。
退一步说,就算不同的理念有对错之分,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:应该交给谁来犯错?
答案毫无疑问应该是妈妈。
假设有一天,出来一位全知的裁判,判定(就算是吧)孩子应该被追着喂饭,姥姥的做法是「正确」的,A女士的反对意见「错误」且不必要。但「犯错」是她作为妈妈的权力和责任。妈妈会通过犯错,成为更好的妈妈。
从进化的角度看,犯错也是生命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我们在一个新的人生进程里——例如,抚养一个与自己不同的后代——尝试和犯错更是生命的常态。一代一代,正是在尝试错误中发展自己,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见解。有谁没有经历过这些吗?姥姥把妈妈养大的时候,不也毫无经验,走过很多弯路吗?不也质疑过自己「不是一个好妈妈」吗?也许姥姥由此更见不得妈妈重复同样的错误。但毕竟,你是帮助我当妈妈,不等于你自己再当一次。
□
最后,让我们再拔高一点。
生命的代代更迭,一代走在另一代的前面(也可以看成是后面或下面,反正不同),这件事其实很残忍。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,也是生命的最大荣耀。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成为「父母」,并且成为与自己当年不一样的父母,在思考,在尝试,在犯错,在担心,在迷惑,在坚持自己,在顶撞他们的父母……这些事恰好证明了为人父母的价值,因为我们养育了一个独立的生命。
每个生命是如此不同,这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。如果拿一套对错标准来看,可以说每个人都会犯很多错,正如他们的父母也犯过很多错,他们的孩子还会犯很多错,但生命的目标本就不是为了正确,而是为了成为自己。
你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。如同你无法让孩子超出他不能承受的饭量,也无法让女儿放下她身为母亲的坚持。
尝试接受它们吧,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认可。
关于隔代养育,你还有哪些想说的?
欢迎留言,分享你的感触。
评论
发表评论